每天饮水量多少?
饮水不足或过多的危害 饮水不足或丢失水过多,均可引起体内失水。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,人体通过尿液、粪便、呼吸和皮肤等途径丢失水。这些丢失的水量为必需丢失量,通过足量饮水即能补偿。还有一种是病理性水丢失,例如腹泻、呕吐、胃部引流和瘘管流出等,这些水的丢失如果严重就需要通过临床补液来处理。随着水的不足,会出现一些症状。当失水达到体重的2 %时,会感到口渴,出现尿少;失水达到体重的10 %时,会出现烦躁、全身无力、体温升高、血压下降、皮肤失去弹性;失水超过体重的20 %时,会引起死亡。
水摄入量超过肾脏排出能力时,可引起体内水过多或引起水中毒。这种情况多见于疾病状况,如肾脏病、肝病、充血性心力衰竭等。正常人极少见水中毒。 人体水的来源和排出 人体的水有三个来源:饮水约占50 %;食物中含的水为40 %左右;体内代谢产生的水占10 %左右。每天平均从食物中获得1000mL 的水,蛋白质、糖类和脂肪代谢可供给300mL 代谢水。此外的水(约1200mL)必须以液态食物和白开水、饮料来补充,才能保证体内水的平衡。体内水的排出主要是通过肾脏,以尿液的形式排出,约占60 %(约15OOmL),其次是经肺呼出(约350mL)、经皮肤蒸发和排汗(约500mL)和随粪便(约150mL)排出。喝进去的水和排出来的水基本相等,处于一种动态平衡。一般来说。水的摄取和排出量每日维持在2500mL 左右。体力活动增加和环境温度变化会改变水的排出量和排出途径(见表l‐8‐3)。 每天饮水量多少? 人体对水的需要量主要受年龄、身体活动、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,故其变化很大。成人每消耗4.184kJ 能量,需要lmL水,考虑到活动、出汗及溶质负荷的变化,水的需要量可增至1.5ml /4.184kJ。故一般情况下,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最少饮水1200mL(约6 杯)。饮水应少量多次,切莫感到口渴时再喝水。
在高温环境下劳动或运动,大量出汗是机体丢失水和电解质的主要原因。对身体活动水平较高的人来说,出汗量是失水量中变化最大的。根据个人的体力负荷和热应激状态,他们每日的水需要量可从2L 到16L 不等。因此,身体活动水平较高和(或)暴露于特殊环境下的个体,其水需要量应给予特别考虑。在一般环境温度下,运动员、农民、军人、矿工、建筑工人、消防队员等身体活动水平较高的人群,在日常工作中有大量的体力活动,都会经出汗而增加水的丢失,要注意额外补充水分,同时需要考虑补充淡盐水。 每天饮水时间和方式 饮水时间应分配在一天中任何时刻,喝水应该少量多次,每次200mL 左右(1 杯)。空腹饮下的水在胃内只停留2 分钟~3 分钟,很快进入小肠,再被吸收进人血液,1 小时左右就可以补充给全身的血液。体内水分达到平衡时,就可以保证进餐时消化液的充足分泌,增进食欲,帮助洧化。一次性大量饮水会加重胃肠负担,使胃液稀释,既降低了胃酸的杀菌作用,又会妨碍对食物的消化。 早晨起床后可空腹喝一杯水,因为睡眠时的隐性出汗和尿液分泌,损失了很多水分,起床后虽无口渴感,但体内仍会因缺水而血液粘稠,饮用一杯水可降低血液黏度,增加循环血容量。睡觉前也可喝一杯水,有利于预防夜间血液粘稠度增加。
运动时由于体内水的丢失加快,如果不及时补充就可以引起水不足。在运动强度较大时,要注意运动中水和矿物质的同时补充,运动后,应根据需要及时补充足量的饮水。